八月五日中午過後離開異國風情的沙面後,
天空中的雨勢緩和不少,
我們從黃沙站搭地鐵到達「陳家祠」站,
出站後立即看到斗大的牌樓「陳家祠廣場」。
常言道:「廣東陳,天下李。」
廣東人則以姓陳最多,
難怪當年陳氏能夠有財力建造這個集嶺南建築裝飾藝術大成的祠堂,
自然穩奪廣東省內規模最大、裝飾最精美祠堂的寶座。
陳家祠又稱為「陳氏書院」。
此處購票處為驗明學生身分,不限制本地學生。
現時陳家祠既非祠堂、亦非書院,卻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,
遊古建築兼參觀博物館,實在一舉兩得。
陳家祠建于清光緒14年(1888年),
是廣東省72縣陳姓族人捐資興建的合族祠,
為各縣陳姓宗族子弟赴省城讀書應考、訴訟、議事等事物提供臨時居所。
走進參觀室後,
許多老外聚在一起參觀中國的藝術品。
陳家祠佔地1.5萬坪米,由三進五間九堂六院
大小19座建築組成。
以三雕:木雕、土雕、磚雕
三塑:陶塑、灰塑、彩塑著名。
陳家祠有七絕,
包含石雕、磚雕和木雕等三雕,陶塑、灰塑等二塑,
加上銅鐵鑄和繪畫七大類藝術品。
再看它的屋簷及外牆,都由磚雕裝飾,而房脊則以陶塑及灰塑刻畫。
其圖案主要都是反映希望陳家子孫興旺,福祿雙全的內容。
比如屋簷上一般都雕有葡萄,寓意就是多子多孫。
陳家祠之旅讓人體會最為深刻的就是嶺南文化的博大精深,
包括其建築形式及文化藝術。作為“新世紀羊城八景”之一的確有“古祠流芳”的韻味。
謝謝秀京山專業的拍攝技術,
讓我們留下珍貴的畫面
後院說書銅像拍下美麗的回憶,
作為到此一遊紀念
陳家祠許多地方還在整修中,
參觀的老外絡繹不絕,這團老外來自法國。
離開陳家祠後,我們利用「羊城通」撘公車前往熱鬧的北京路步行街。
我們到達北京步行街後,
前往大陸連鎖店「蒙自源」用餐。
品嘗雲南菜的特產「過橋米線」
熱騰騰的上菜,
讓我們體驗一下過橋米線的吃法。
蒙自源餐廳的佈置~~~
很符合傳統中國燈籠高高掛的模樣。
吃飽後準備再出發了!
前進廣州著名的北京路步行街。
這條商街集合文化、商業、娛樂一體的街道。
北京路步行街最大的特色,
2002年7月北京路北段出土的千年古道。
自唐代至民國時期共五朝的十一層路面。
北京路南段發掘從宋代到明清時期共五層的拱北樓建築基礎。
出土文物包含大量磚牆,
已經用玻璃覆蓋,原地保留。
北京路從清代開始已經有璧魚堂、及古堂等書院,
道路中間擺設一些造型可愛的攤位,
提供新人結婚諮商的櫃檯,
販賣新穎的裝飾品、衣物、零食等多類型的攤位。
原先只開放公共汽車進入,
後改成實施全日致行人步行專用,
類似台北西門町和信義商圈行人徒步區的感覺,
行人可以自在的逛ㄚ逛。
在北京路步行街看到郵局了!
兩女兒聽從秀媽咪的建議後,
決定利用「陳家祠紀念明信片」寄張回台灣留念。
可惜此地禁止拍照,只能站在店外拍照。
中國郵政信箱~~~
從這裡寄張明信片回家了!
第七天的行程,從香港到虎門,虎門到廣州
我們逛了不少街,對於北京路步行道商家商品就少了一點興趣,
在這裡只買電視劇「小魚兒與花無缺」,那幾天在大陸深中電視台的毒
加上天空中飄點細雨,我們提前﹝搭低」回上下九步行街。
荔灣廣場的夜晚,
搭上閃爍的霓虹燈後,城市的感覺果真是「越夜越美麗」
廣州的小姐,身材真是沒話說
個個玲瓏有緻。
在廣州購買女裝時,也要特別留意這個問題。
廣州人喜歡問:「大尺碼還是小尺碼?」
如果在台灣購買M號,在此地需要考慮換成「大尺碼」。
旅程倒數第二天了!
即將香港廣州之旅了!有種期待趕快回台灣吧!
颱風即將登陸廣州,深怕無法如期回台
延伸閱讀
秀京山 陳家祠步行街美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