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月十四日大年初一,我在台北天氣晴
大年初一全家人的行程近幾年來都是一成不變的,
在善導寺拜完年後,兵分兩路各自找尋喜愛的路線
我家兩個小孩搭捷運板南線前進市府站,到信義計畫區看書‧買書‧逛街去
我和OGS和往年相同前進龍山寺祈福拜拜
這次改變路線圖,決定走路前進艋舺,深入走入市區
從忠孝東路華山市場出發,第一站到達公園路的「歷史博物館」。
二二八公園〈台北新公園〉的角落,
多一份寧靜,只有少許遊客在此賞櫻拍照
衡陽路上的公園號,
過年期間也是歇業休息。
小時候每到重慶南路逛書店時,一定買杯酸梅湯喝。
再沿著重慶南路往南的方向前進,
總統府前只有衛兵站崗,並沒有太多路人甲和路人乙。
沿著貴陽路前進南門方向,
步行的最大好處,發現在博愛特區裡
有許多造型特殊、外觀美麗的建築物。
原來這是「台灣高等法院民事庭大樓」
再往中華路南段前進的路上,
這就是「國軍歷史博物館」,著名的吃到飽100元早餐就在此。
過年期間,台北的城中和博愛特區反而多一份寧靜和悠閒。
經過中華路後,走進萬華舊社區。
在老松國小旁〈曾是台北市最多人口的小學〉就是拍攝艋舺的熱門景點。
剝皮寮因為電影之關係,湧進不少遊客。
為了協助電影「艋舺」的原汁原味,
台北市政府協助將剝皮寮舊址重建,成為文化園區;
並兩度協助萬華封街拍攝街頭打鬥戲。
很久不見的歌仔戲,
路人甲和路人乙坐在長板凳上看戲。
令人聯想小時候廟會的情景。
剝皮寮內的景點,
舊式的店面如:時鐘店、冷飲店等都是大家朝聖的景點。
街道內少不了街頭藝人。剪紙、吹薩克斯風等將巷弄間點綴更熱鬧。
艋舺,又稱文甲,平埔族語「Moungar / Mankah」,
台北三市街之一,今名萬華,為台北市發源地。
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,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。
清朝雍正元年(1723年),福建泉州三邑之晉江、南安、惠安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,販賣蕃薯為生,而漸成小村落,稱為「蕃薯市」。
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;
平埔族人稱「獨木舟」為艋舺,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。
斗大的「收驚」兩字,
感覺回到遙遠古老的年代。
剝皮寮內除了販賣些手工藝品‧小吃之外~~
還提供不少展覽。
為了配合「2010年台北國際花卉展覽會」,
在此推出以「花」為主題的樂色時裝秀。
「花」當然是這個展館裡的要角,和流行館一樣建材的「寶特瓶水晶磚」堆疊在一起,
中間放上花的裝飾,就成了一件大型藝術品;
舊衣、粽葉、打包帶、乾燥花、塑膠袋、樹葉、包裝棉紙、園藝網、寶特瓶、布旗等元素
經過巧手組合在一起,就成了一場精彩的流行時尚秀。
還有剪紙的攤位,
販賣一些書籍和剪紙作品。
新年期間~~
剝皮寮也少不了財神爺。
希望虎年365天大家都賺錢或者中頭獎
台北城四個城門的典故~~
東門、小南門、南門、北門;也是中華民國一級古蹟。
這四座城門範圍內,就是昔日的台北城;稱為「城中」或「城內」。
「鹹粥」已經成為萬華地方小吃,
電影中出現的「周記肉粥店」,就在剝皮寮老街對面。
茶室、當鋪、攤販曾是萬華的地方特色。
這樣的西藥房~~
看到屬於自己年少時的電影名稱「小畢的故事」
艋舺電影海報,
出現在艋舺許多角落
也成為喜愛攝影者拍攝的景點
康定路及廣州街交叉口上還有永豐銀行,
已經把整棟建築佈置成跟老街一樣的style,旁邊有新竹肉圓。
「永豐銀行」的景點,成為最夯的拍照景點,
多少年輕美眉在此拍照留念。
沿著廣州街前進,
準備下一個拍攝景點,也是萬華地區的地標。
新年期間的龍山寺,人山人海水洩不通;
加上電影「艋舺」上演期間,湧進人潮比往年多出許多。
沿著萬華地區路標指示~~
前進艋舺第三個拍攝景點貴陽街和西園路口交叉處「青山宮」牌坊。
建立於西元1854年,供奉靈安尊王又稱青山王。
現為台灣第三級古蹟。
貴陽街附近的巷弄~~
留下許多特色的建築物。
沿著康定路前進~~
我們發現第四個拍拍攝景點「清水祖師」。
列為台灣三級古蹟之一。
廟口幫拍攝景點~~
連艋舺海報場景也是此處。
這也是在艋舺壓馬路的最後一站。
沿著康定路往北前進,
我們走進年少時代最愛的「西門町」
西門町曾是台北的電影街~~
想當年十七八歲最喜歡和同學約到西門町的麥當勞‧萬國戲院‧國賓戲院見面
這裡已經規畫成<西門町徒步區>,
兩側還是張貼最夯的電影海報。
西門站也是以前的西門圓環~~
年少時喜歡在週末到此晃晃,
有沒有看電影‧有沒有逛街買東西‧都不是重點
反正到此「壓馬路」是七十年代青少年最夯的活動之一
走進西門町的「阿宗麵線」大排長龍,
沒有提供座位和桌子,每個人捧著碗吃也成為這家店的特色。
漫步台北城,腳步放慢,細心觀察,台北城曾是多少年輕學子的共同回憶
延伸
2009廣州街的台灣美食